共青团邮箱登录:用户名 密码:  
历史上的今天
组织机构
重点工作
 
北京团讯
直属单位
 
工作动态
文件查询
 
基层信息
网上团校
 
工作研究
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研究» 青春笔会
讲述首钢股份青年自己的故事系列一:青春路上不停歇 创新驱动结硕果---记首钢青年创新先锋李元杰
【报送单位】首钢总公司团委 | 2017-07-24

  走进首钢股份公司炼铁作业部一高炉热风炉,你会看见一个瘦高的小伙子,在那时而熟练操作设备,时而陷入沉思。他就是一高炉热风炉工李元杰。

  初识李元杰是在2016年首钢股份公司团委青年“双争”课题答辩会上,当面对评委的提问和质疑时,他思路清晰而又细致到位,很多数据从他的口中如同流水一般倾泻而出,精确而令人信服。

  “创新始于思考,创新来源于日常,创新产生能量。”这句座右铭时刻激励着他。从2016年3月份开始,李元杰和他的团队就组织对热风炉风温水平提不上去的课题进行攻关,每天的工作除了正常操作外,就是对上千个热风炉参数和几十个重要数据进行分析,反复查找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和相关论文,查找符合一高炉热风炉实际的高效操作方法。而实际的具体解决思路则是来自于在现代实行快烧快送提高风温的模式下,已经被淘汰的热风炉独特的“热并联”送风制度。“热并联”送风制度热效率高,但是节奏比较慢,但是他敏锐的发现了“热并联”深层次的强弱联合规律。于是他从强与弱的联合和缩小炉顶温度与风温差值的思路入手,三箭齐发,制定了“两优一改”的措施。分别是“优化换炉周期”,科学调整缩短换炉周期;“优化循环模式”,打破热风炉固有循环模式达到强与弱的联合;针对4号热风炉管道过长造成出力不足问题,改为4号炉“半并联送风模式”。

  经过大量实践和参数改进,虽然三项措施每一步提高都不是很大,但是三项累计后最终取得了提高风温20-25℃,风温水平达到1195-1200℃的优异效果,虽然和三高炉风温水平还有差距,但是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经过风温攻关后,理论上吨铁能够节约焦比1%,实际生产中焦比和综合燃料比分别降低7.9和2.09Kg,每月能够降低30万元的燃料成本,每年300余万元,实现了小改动大效益。真正达到了青年“双争”创新产生能量;创新产生效益;创新降低成本的目的。

  其实,李元杰的创新一直都源于毕业后10年来,在热风炉工作中的日常实践、总结经验等点滴积累。2006年,从河北工业大学热能工程毕业的他,就利用所学完成了热风炉自动燃烧空燃比的设定调整和范围,为自动燃烧打好了基础。2010年和2013年热风炉改造工程中,他和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对热风炉内蓄热室耐火材料的传热问题进行了模拟和计算,对堵塞变形的格子砖温度场进行了校核。

  日常中,他还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做一些小发明、小改造和小工具,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比如旋风除尘器第一道球阀手动开关,就是他发明完成的,使用后非常方便岗位操作,同时还能防止移位。有时候他还会对某些工艺或设备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他在2014年就成功申请了一种二氧化碳收集工艺,把热风炉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后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创新始于思考,源于积累,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在首钢股份公司,正是有许许多多像李元杰这样的青年人,立足岗位,扎实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在生产实践中勤于思考,开拓创新,推动各项生产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更多                       | 打印 | 关闭 | 点击:
相关信息
 京ICP备140304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388号
版权所有: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8号民生金融中心E座
制作维护: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