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岁的郭志刚,9年的轧钢生涯,参与技术改进40多项,7次在公司及轧钢QC发布中获奖,完成修复利废70余项,这些数字承载着一个基层备品工对轧钢事业的热爱和勤奋,更凸显出一名企业优秀青年的努力和作为。
郭志刚2007年毕业后就来到轧钢厂从事轧辊预装工作,为尽快适应工作角色,他主动学习轧机的装配、备品备件的加工等技能,不懂的就查资料或向师傅请教,很快就掌握了一棒线320轧机、闭口式轧机、粗轧机的装配流程和技术要领。为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他主动参与技术革新、QC课题攻关等活动,几年间,郭志刚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班长。
为管理好班组,郭志刚结合班员技能参差不齐的现状,注重班员的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现场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班员的综合技能,同时,还将设备发生的典型事故编写成案例,组织班员学习,借鉴经验,汲取教训,班组的设备耽误时间大幅下降。为打牢基础工作,他按照“5S”管理的要求,以“三规一制”为切入点,修订完善作业标准,严格执行设备“机器光、马达亮”,加强对设备跑冒滴漏的治理,班组的现场管理工作得到很大改观。
在厂部开展的“八在班组”管理活动中,郭志刚积极组织班组开展“修旧利废”工作,修复了轧机使用的端盖、压盖等备件50余件,节约成本10万余元。为了配合好160方钢坯的生产,郭志刚带领班员对一棒线粗轧辊孔型尺寸进行加工,为160方钢坯的轧制作出了贡献。在技术革新方面,提出了轧辊装配优化改进、降低轧辊消耗等10余条合理化建议,预计节约生产成本50余元。如:一棒线粗轧机组由于轧制环境恶劣,氧化铁皮和冷却水渗入轴承箱里,使得轧机在线作业率较低,单槽轧制吨位均在3万到4万吨左右徘徊,郭志刚组织对该轧机密封进行改进后,有效提高了轧机作业率,单槽轧制吨位提升到3.5万吨到4.5 万吨左右,每年节约成本 22.26 万余元。
作为一名80后班长,郭志刚立足岗位实干,不断学习进步,敢于创新实践,用智慧去攻破制约生产的难题,为生产和稳顺和降本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